什么样的保险公司是“好”的保险公司,什么样的保险公司是“坏”的保险公司?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为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机构拟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包括监管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则:最知名的是“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此外还有“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公司治理评估”“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评估”,行业协会还主导了“保险公司经营评价”……这些评价准则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保险公司打分,以衡量其风险水平、经营成效等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予以其不同监管。但当不少险企成为所谓的“问题险企”,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当下的评价体系,其预警风险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今年年初监管部门工作会议宣布要“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再结合《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等相继出台,保险业新的监管评级制度和分类监管制度或许也不远了。
这对于业界人士而言,无疑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因为这将决定部分险企命运走向,同时,也将长久的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本文,就是试图通过梳理各种公开资料,来推测新的“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有可能的模样,及其对行业有可能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分量身位和发展阶段,差别非常大。他们的优劣排名和发展好坏,到底是什么指标最重要,谁的评价裁夺最权威?行业性组织、外界政府部门、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评价哪个更重要,有什么样的市场表现会加分或减分?谁的打分更有公信力?
评级就是将复杂的专业数据,转化为直观的等差序列,帮助市场理解公司,也便于公司对标市场同业。保险公司的好与差,什么说了算,业内得好好关注这件事。
监管部门的重要思路是设计一套评级制度,反映真实的经营和风险情况,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类监管,促进市场资源有效分配。核心的理念就是三句话: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今年年初监管部门工作会议宣布,“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成为“金规1号文”;信托业务分类后,新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已于近期公布。去年至今已经发布5个分类监管办法(或征求意见),肉眼可见分类监管制度进程正在加快。
1、两大评价、三大评估:目前的评级制度有哪些
现在,保险业已有多维度、多信源的系列评级评价制度。每一路评价,可都是需要认真伺候的“大神”。具体说,是两大评价、三大评估。
保险公司经营评价,由保险行业协会操作。
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由监管部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导,该评价的核心是保险公司的举报投诉数量和处理情况。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中国的偿付能力体系。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下的分类监管,叫做风险综合评级(IRR)。理念是风险导向、上下联动。偿付能力中不能定量的控制风险,监管部门发明了“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这就是鼎鼎大名的“SARMRA评估”,在保险监管领域属于重大创新,以类似检查的方式驻场评估。
公司治理评估,2017年保监会启动覆盖全部保险市场主体的公司治理现场评估,2019年这一制度被扩大到所有银行保险机构。财政部制定的《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中,直接以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等相关监管评价结果作为要素,其权威性还是得到了认可。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评估(FLM)。其方法基本拷贝了SARMRA评估,相互之间也存在重叠。
现在的偿付能力体系“隐隐”有监管评级的雏形,风险综合评级是保险公司监管评级的“替代品”。但偿付能力充足率对标银行的“资本充足”,风险综合评级侧重于定性,只是偿付能力管理制度的“子项目”,公司治理分散在控制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要素之中,与其重要性不对应。而无论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无一例外,公司治理恰恰是风险的“命门”。
2、借鉴应用:金融机构的评级制度长什么样
分类监管是老生常谈,各级监管部门都有一些不同的分级分类制度。
银行评级对银行极端重要,关系同业市场的资金融入价格,相关资质的获取,存款保险费率等。2006年原中国银监会实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这是国内金融机构评级制度的开始。后来央行2010年开展现场评估,2016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本质上也是一种评级。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则起源于存款保险评级,最早是为了确定存款保险的差别化费率。三大评级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指标也有重复和区别。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分为6级12档(其中2-4级细分为A、B、C三档),内容包括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
金融机构评级,分为11级(1-10级加D标识),内容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资本及其管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盈利能力、信息系统、金融生态。数理模型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预期损失抵补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经营规模等六个方面客观评估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状况。专业评价采用五套打分卡,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市场风险、盈利能力、信息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等模块。
宏观审慎评估,分为3档,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性状况、存款定价行为、信贷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比较小众的银行评级还有两项:
商业银行分行特别是对外资机构,一般使用ROCA+S评级系统,从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营运控制(OperationalControl)、合规性(Compliance)和资产质量(AssetQuality)四个方面分别评估分行经营管理状况,并结合总行支持度(SOSA)调整,确定对银行分行的综合风险评估等级。
主发起行履职评价,一些部门使用了克罗尔(CLORE)履职评价体系,分为公司治理(C),流动性支持(L),运营支(O),风险防控(R),履职效果(E)。
信托公司的评级,分别是党建、信托文化、社会责任19分,资本实力21分,风险管理能力35分,服务与发展能力25分。
刚刚实行的财务公司评级,分别为功能定位(15%),资本管理(10%),公司治理(20%)、风险管理(30%),信息科技管理(10%),集团经营与支持(15%)。
从银行业的监管评级中,可以窥见评级制度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重复评价、标准不一等等,也能看见未来监管评级制度导向的一些影子。
345149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